讓小朋友快樂地卓越的運動發展
平衡車訓練大行其道,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型比賽
有家長很享受孩子的威風、但亦有不少家長側目於劇烈競爭的風氣
究竟這麼小的孩子,應不應該競爭?
究竟這麼小的孩子,應不應該為比賽而操練?
文:Dr Nathan Yung 翁健輝博士
這篇文章我們先來討論家長群中常出現的兩種較為極端的想法。
為方便討論,我們先把兩大極端家長分為:1)成績奪獎派 2)純粹開心派
以下筆者嘗試憑多年接觸家長的經驗,整理一下較常聽見的家長論述,並對那些論述作出反思回應。
「成績奪獎派」家長一般的論述:
~趁小孩子聽聽話話,現在不催谷奪多些獎項,就輸在起跑線
~透過操車,訓練小朋友的意志力、堅持與競爭力,長大成為有用的人
~孩子的能力都是逼出來的啦
~睇來孩子幾有潛質,當然要大力發展啦
筆者對以上論述的反思及回應:
- 要小朋友聽聽話話地被「谷」,要付的是什麼代價?
- 在小朋友被強勢訓練的過程中,真的能汲取得到大人想他們要學的人生價值,而令他們長大後成為健康強壯的人?還是會否適得其反,小朋友「汲」錯了其他東西,例如:大人是否不喜歡我?我開心是否不應該?我做什麼都做不好?做不好就是不乖?(而大人又有沒有好好管理過這一番的「教育」,令他們的理念成為真實,還是只是空有一套想法及說了多次的大道理,奢望小朋友聽聽就會領略得到?)
- 孩子的能力確實是要透過肢體的動作重覆、體力心力付出才會有進步;但是,用到「逼」的方法,「逼」就似乎是要漠視孩子的感受、忽略孩子在語言及非語言上的表達、表現出無情及「沒情講」的姿態……這真的是父母在孩子二至六歲時應該給予孩子的親子訊號嗎?
- 除了看似有運動的「潛質」之外,要「發展」的其實不單只是身體能力;發展要全面,需兼顧孩子的興趣、快樂感、認知、關係、動機等等。若是,一旦發現了孩子有「體格」潛質,就只想到成績及獎牌而不惜一切去催谷,會否真的如願以償?就算谷得到成績,背後要犧牲多少孩子身心健康的代價甚至親子關係?這又是否值得?
平衡車心理訓練
基礎証書課程
查詢熱線:852-98601275
「純粹開心派」家長一般的論述:
~咁細個,使乜咁叻呀,玩吓咪算咯
~運動都只不過是興趣,留返讀書先來逼啦
~運動都是為了身體健康同開心啫
~如果他玩得好,到時先來「谷」啦
筆者對以上論述的反思及回應:
- 但是,小朋友因為年紀小,能力就一定小嗎?若孩子某些學習範疇正值黃金期,而我們不知不覺只是讓孩子隨便「玩玩」,又是否一種under-development?
- 確實,在很多父母眼中,運動是可有可無的項目,或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份,反正又不是要當運動員。所以,華人社會普遍輕視運動對孩子成長的價值,這個誤解將會讓孩子的一生付出代價,甚至是在學業上、人際社交上甚至社會競爭力上。換轉來說,有沒有想過,小朋友若經過運動身心發展,連讀書都唔使逼?
- 透過運動想要孩子健康,是非常單純有愛的父母。但是,父母有沒有想過,除了透過運動讓小朋友身體健康之外,還可以發展心理健康?而小朋友除了在運動中享受互動過程中短期的快樂,還能透過高水平的運動參與而發展更持久的快樂?
- 平常心也是父母帶孩子的一種良好而正面的態度。小朋友的能力也是隨著不同年齡階段及機遇發展出來的。然而平常心不等於「佛系」,我懷疑當我們平常心的時候,同時間我們會疏於觀察、少作探索,要直至孩子非常「搶眼」我們才幸運地發現孩子的能力。而那些有潛質但因為不同原因其潛能並「不搶眼」而不幸被忽視了的孩子,父母最後還是下一個結論:都是玩吓啫,「谷」過第二樣啦!
平衡車心理訓練基礎證書
ASMC--Mental Coaching for B-Bike
WhatsApp 熱線:
852-98601275
總括來說,兩大極端想法的背後都存在一個邏輯,就是「快樂」與「卓越」不能並存。要快樂就要犧牲成績、要成績就要犧生當下的快樂。其實,若然能夠更了解孩子發展背後的科學,並順著身體發育及大腦發展黃金期,父母能好好把握及執行正確的東西,孩子「快樂地卓越」是絕對可以的!